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交通部关于印发《交通行业国家级节约能源管理升级(定级)审定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7 05:21:15  浏览:884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部关于印发《交通行业国家级节约能源管理升级(定级)审定办法》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印发《交通行业国家级节约能源管理升级(定级)审定办法》的通知

1988年12月27日,交通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交通厅(局),部属有关单位,双重领导港务局:
加强节能管理,实行节能升级,是企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搞好这项工作,特制定《交通行业国家级节约能源管理升级(定级)审定办法》(以下简称《审定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此执行。

交通行业国家级节约能源管理升级(定级)审定办法
为贯彻落实原国家经委关于《企业节约能源管理升级(定级)暂行规定》,切实做好国家级节能企业的审定工作,统一评审程序和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 则
(一)国务院《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和交通部《交通行业节能管理实施条例》是搞好企业节能升级的基本法规。各单位要结合节能管理升级(定级)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不断推动交通行业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交通行业晋升国家级节能企业分为特级企业、一级企业和二级企业。
(三)在企业考核年度内已取得相应等级的国家级节能企业称号者,在参加企业升级(定级)时,能源消耗指标免于考核。
(四)年耗能在二千吨标准煤以下的企业,不参加国家级节能升级(定级)。

二、升级(定级)条件
(五)申请晋升国家级节能企业的交通企业,必须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节能计划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取得三级以上计量合格证书;节能基础工作检查评分须在八十五分以上者(评分标准附后),方取得参加评选资格。
(六)根据交通行业特点,凡主要耗能设备的能耗量占总能耗的70%以上的企业,以本企业的主要耗能设备作为考核对象。其考核标准:公路运输企业、内河运输企业、海洋运输企业、远洋运输企业分别按公布的国家级能耗等级标准执行。其他企业标准,待公布后实行。
(七)对主要耗能设备所消耗的能源不足本企业总能耗的70%时,除主要耗能设备外,允许以其它耗能设备作补充(使其能耗之和达到总能耗的70%)作为考核对象,其中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等级,按相应附件的规定进行考核。补充考核部分的耗能设备,其80%应达到行业制定的相应等级标准。
(八)企业因违反《节能管理条例》发生浪费能源重大事故,受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主管部门处罚者,不得参加当年的节能管理升级(定级)。

三、审批程序
(九)企业节能管理升级(定级)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凡申请国家级节能企业的必须严格按照评比条件检查本单位的节能工作,提出初审意见,填写《交通行业国家级节能企业升级(定级)报批表》,并附有“主要事迹”书面材料,报主管部门。
地方交通企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组织审查,提出推荐意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经委审核同意后,于每年三月底报部(一式二份)。
直属交通企业于三月底报部(一式二份)。
(十)每年四至五月公布上年度已审批定级的交通企业名单和能耗指标。国家节约能源特级企业由交通部报国家计委审批;国家节约能源一、二级企业由交通部审批。
(十一)地方交通企业节能管理升级(定级)一般应从“省、市级节约能源企业”开始,少数节能管理水平高于省级水平的企业,可以直接申报国家节约能源二级以上等级(申请程序同上)。
(十二)对申报企业在考核年度实际达到的水平,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审定,考查本办法规定的节能基础工作评分标准,并由部组织有关单位对各项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进行抽查、复审。

四、奖 励
(十三)获国家节约能源一级、二级企业的交通企业,由交通部颁发证书,并给予通报表扬和一次性奖金。获国家节约能源特级企业的交通企业,由国家计委颁发证书和表彰。
(十四)晋升为国家级能耗等级的交通企业,可对节能有贡献的人员发给一次性奖金。节能奖金的发放可根据财政部、国家经委(86)财工字第433号文件规定,进行考核和提取。
(十五)各省(市)、自治区对获节能国家级交通企业应实行能源优先供应,优先安排所需节能技术改造贷款。

五、其它事项
(十六)交通部将定期公布上年度国家级节能企业的企业名单和能耗指标。定级企业每年一月末向各省交通厅和交通部报送能源消耗指标,达不到等级指标时,由交通部办理降级手续。
(十七)对在节能升级(定级)工作中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发现的,取消申报资格;已审定批准的,取消已定节能等级称号,追回全部奖金,取消下一年度的申报资格。
(十八)交通企业省级节能企业的升级(定级)办法,由省、市、自治区交通厅、(局)组织制定,省经委批准后实施报交通部备案。
本“办法”的解释权归交通部,某些地区由于特殊情况不宜实施个别条款,申报后由交通部核定。
节能基础工作检查评分标准
----------------------------------------------------------------------------------
序 号 | 检查项目 | 应得分 | 检查内容和定分标准 |
----------|----------------|----------|--------------------------------------|
总 分 | | 100 | |
----------|----------------|----------|--------------------------------------|
1 | 节能管理体系 | 20 | (1)有主要负责人主管节能工 |
| | | 作,定期召开节能办公会议 |
| | | 或节能分析会。(5) |
| | | (2)有节能管理机构。(5) |
| | | (3)有企业、车(船)队、班组(单 |
| | | 船)等节能网。(5) |
| | | (4)有专(兼)职节能统计人员, |
| | | 按期完成节能统计工作。(5) |
----------|----------------|----------|--------------------------------------|
2 | 健全能源 | 10 | (1)车(船)队或单船要有月、年 |
| 消耗原始记 | | 能源消耗记录。(5) |
| 录和统计台 | | (2)要有能耗统计台帐。(5) |
| 帐 | | |
----------|----------------|----------|--------------------------------------|
3 | 完善能耗 | 15 | (1)有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能 |
| 定额管理制 | | 源消耗定额,并严格执行, |
| 度 | | 按时上报统计报表。(10) |
| | | (2)能源消耗定额要分解落实到 |
| | | 车(船)队。单车(船)。(5)|
----------------------------------------------------------------------------------
------------------------------------------------------------
检查方法 | 检查情况 | 实 得
--------------------------------|------------|------------
| |
--------------------------------|------------|------------
查阅会议、活动的文件记录资 | |
料,企业以及文件形式明确有专 | |
职人员查阅活动记录和现场考 | |
查。看节能统计统计报表、台 | |
帐。 | |
| |
| |
| |
--------------------------------|------------|------------
查原始记录。 | |
| |
查统计台帐。 | |
| |
--------------------------------|------------|------------
查阅定额文件和考核资料。 | |
| |
| |
查阅落实文件、考核资料。 | |
| |
------------------------------------------------------------
续上表
----------------------------------------------------------------------------------
序 号 | 检查项目 | 应得分 | 检查内容和定分标准 |
----------|----------------|----------|--------------------------------------|
4 | 奖惩情况 | 10 | (1)按有关规定制定了节能奖惩 |
| | | 制度。(5) |
| | | (2)节能奖按贡献大小发给有关 |
| | | 人员。(5) |
----------|----------------|----------|--------------------------------------|
5 | 节能技术进步 | 30 | (1)节能技术改造投资要占企业 |
| | | 折旧基金的6%以上。(5) |
| | | (2)有节能技术改造,长期规划 |
| | | 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
| | | (5) |
| | | (3)按交通节能技术示范项目, |
| | | 积极推广应用。(5) |
| | | (4)企业分管节能领导要参加上 |
| | | 级组织节能培训,有考核成 |
| | | 绩。 (5) |
| | | (5)有计划地分期轮训驾驶员和 |
| | | 主要船员,推行节油驾驶操 |
| | | 作法。 (5) |
| | | (6)企业分管节能领导要积极推 |
| | | 广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 |
| | | 工艺。(5) |
----------------------------------------------------------------------------------
------------------------------------------------------------
检查方法 | 检查情况 | 实 得
--------------------------------|------------|------------
查阅制定的制度条文 | |
| |
查阅财务和现场了解 | |
| |
--------------------------------|------------|------------
查阅投资计划,看财务帐。 | |
| |
查阅有关计划、计划文件资料。| |
| |
| |
查阅有关文件,财务帐和现场 | |
了解。 | |
| |
| |
| |
查阅轮训的有关文件和资料现 | |
场了解。 | |
| |
| |
| |
| |
------------------------------------------------------------
续上表
----------------------------------------------------------------------------------
序 号 | 检查项目 | 应得分 | 检查内容和定分标准 |
----------|----------------|----------|--------------------------------------|
6 | 实行运输 | 15 | (1)制定了生产全过程节能管理 |
| 生产全过程 | | 的制度。(5) |
| 节能管理 | | (2)对企业的机务、生产调度等 |
| | | 有关部门提出了保持车(船) |
| | | 及装卸设备良好技术状况, |
| | | 提高实载率和相关的运输、 |
| | | 装卸效率的具体要求,列入 |
| | | 岗位责任制,奖罚分明。 |
| | | (10) |
| | | |
| | | |
----------------------------------------------------------------------------------
------------------------------------------------------------
检查方法 | 检查情况 | 实 得
--------------------------------|------------|------------
查阅有关文件资料。 | |
| |
查阅岗位责任制内容和现场了 | |
解。 | |
| |
| |
| |
| |
| |
| |
| |
------------------------------------------------------------
交通部运输企业国家级节能企业升级(定级)报批表
----------------------------------------------------------------------------------------------------------------------
企业名称: | 企业所在地:
----------------------------------------------------------------------------------------------------------------------
年耗能量(标煤): 计量等级: |申报等级:
----------------------------------------------------------------------------------------------------------------------
| | 考核设备的 | | |
| 耗能设备名称 | | 考 核 指 标 | 实 际 单 耗 | 等 级 标 准
| | 数量和单位 | | |
|--------------------|------------------|----------------------|----------------------|--------------------
主 | | | | |
|--------------------|------------------|----------------------|----------------------|--------------------
要 | | | | |
|--------------------|------------------|----------------------|----------------------|--------------------
耗 | | | | |
|--------------------|------------------|----------------------|----------------------|--------------------
能 | | | | |
|--------------------|------------------|----------------------|----------------------|--------------------
设 | | | | |
|--------------------|------------------|----------------------|----------------------|--------------------
备 | | | | |
|--------------------|------------------|----------------------|----------------------|--------------------
产 | | | | |
|--------------------|------------------|----------------------|----------------------|--------------------
品 | | | | |
|--------------------|------------------|----------------------|----------------------|--------------------
单 | | | | |
|--------------------|------------------|----------------------|----------------------|--------------------
耗 | | | | |
----------------------------------------------------------------------------------------------------------------------
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比 R1= R2=
续上表
----------------------------------------------------------------------------------------------------------------------
| | | | |
| | 单 位 | 年 度 计 划 | 实 际 完 成 | 生产计划和主要技术
| | | | |
|------------|----------------|----------------------|----------------------|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节 完 | 节能量 | | | |
|------------|----------------|----------------------|----------------------|
能 成 | 其中:煤 | | | |
|------------|----------------|----------------------|----------------------|
任 情 | 电 | | | |
|------------|----------------|----------------------|----------------------|--------------------------
务 况 | 油 | | | |
----------------------------------------------------------------------------------------------------------------------
综合能耗节能量(标煤)吨:
----------------------------------------------------------------------------------------------------------------------
|
|
企 基 |
业 础 |
加 工 |
强 作 |
节 状 |
能 况 |
|
|
----------------------------------------------------------------------------------------------------------------------
续上表
----------------------------------------------------------------------------------------------------------------------
企业所在市(地)交通部门推荐意见 | 企业所在市(地)经委推荐意见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部门推荐意见 | 省、自治区、直辖市经委推荐意见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交通部评审意见 | 国家计委对国家节能特级企业评审意见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注:1.“耗能设备”栏,填写被考核的主要耗能设备类别名称(车种、船种)及附加考核的耗能设备名称。
2.“考核设备的数量和单位”栏,对车、船以辆、艘为单位,其它设备按台为单位。
3.“考核指标”栏,对车为升/百吨公里、内河船舶用公斤/千吨公里,海洋船舶用公斤/千吨海里其它设备按相应的标准。
4.“等级标准”栏,根据附件一、二、三、四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计算确定。
5.“生产计划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栏,由企业主管部门填写并盖章。
6.“企业加强节能基础工作状况”栏,由本企业节能主管部门填写意见和检查分数。
7.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见附件1—4的规定。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谈调解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本文作者:丛彦国)


强调法律全球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行政领域中的行政主体
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的和谐才有社会和谐的实现,因为在现代国家中,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行政诉讼的价值不应仅仅限于控制行政权,更应该具有利用中立的司法机关来协调公权与私权的冲突的功能,这就不能排除调解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一、我国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主要规定及其评价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表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不能为了解决行政纠纷而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促成双方互相谅解;不能把调解活动作为行政诉讼的一个环节;不能以调解的方式终结行政诉讼程序。我国这样立法的理论依据在于:①调解是以当事人享有处分权为前提的,而行政权具有不可处分性,它是法定的而非行政主体固有的职权,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行使,不存在调解的可能性;②行政法的核心是控制行政权,行政诉讼必须裁断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用调解置行政行为合法性于不顾,会导致对行政主体违法的放纵;③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处于天然不平等的地位,双方难以达成平等自愿的调解协议;④在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存在行政主体为避免败诉,以公共利益为交易代价以获得相对人妥协的可能。[1]
但是,在行政诉讼中,上述这些顾虑是否存在呢?从我国审判实践来看,不适用调解作为一项原则基本得到了贯彻,主要表现在行政案件裁判方式没有采用调解方式结案或作出法律文书,但是在实践中却有很多案件有着法院的大量协调工作,这些协调工作有针对原告的,也有针对被告的,甚至有针对第三人的,法院协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这些案件往往不是采用像维持、撤销等法定判决方式,而是在法院作好协调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判决。法院的这种协调与调解制度很相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化解矛盾,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原告撤诉的比例却不断扩大。[2]在这些撤诉中,因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而使原告申请撤诉,从而获得人民法院准许的占大多数。显然,高比例撤诉率的背后是法官所做的大量协调工作。根据上诉的理论或规定,法院的这种行为是被禁止的,但是,行政案件越来越多的通过协商或者说用调解的方式来结案。那么,为什么在行政诉讼调解问题上,理论与实践不一致呢?为什么法官(特别是基层法院的法官)明知其行为被禁止却仍然这样做呢?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究竟有无其合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3]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这种理论应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是正确、科学的理论,它还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检验并进行发展,从而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当一个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现实,不能引导现实潮流,却日益被现实所抛弃,那么其终究不是一个好理论。应当说,我国法律之所以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更主要的是为了防止被告即行政主体利用其特殊地位而迫使原告即相对人放弃其合法的诉讼请求,起到用司法权来监督、控制行政权的目的。但是事实上,在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未必会损害原告利益或国家公共利益,不适用调解也不一定就能够有效保护原告利益和国家公共利益。
二、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的理由
(一)从调解制度的目的看,在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具有必要性
调解是我国解决诉讼纠纷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诉讼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诉讼活动,与刑事诉讼(自诉案件)、民事诉讼一样,当然可以适用解决纠纷的普遍形式——调解。诉讼是处理特定社会纠纷的一种机制,[4]其目的是将争议进行平息,由法院作为中立的裁判者进行裁判,去化解争议,平息矛盾。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所以调解制度在各类诉讼当中都应该可以适用,当然在行政诉讼中也不例外。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通过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质证和人民法院的认证以及双方当事人就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进行的辩论,如果行政主体意识到自己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违法的,因而在审判人员主持庭审的情况下,向原告赔礼道歉,并主动提出撤销其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同时要求原告撤诉,这种做法合情合理,也不违反法律规定,应当予以提倡并得到法院的支持。法院的这种支持,本质上就是调解,实际上由审判员征求双方的意见并促使双方实施上述行为也是不应该禁止的。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诉讼活动,[5]而调解制度的设立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争议,化解纠纷,所以二者不应是相互排斥的,而可以是同时存在的。
(二)从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看,在行政诉讼中设立调解制度具有可能性
在世界上,早有国家和地区在行政诉讼中引入了调解制度。美国的司法审查一直是按照民事诉讼的程序来进行,并且,在其公法领域大量存在着“诉辩交易”的传统习惯,对于行政机关在诉讼中与相对人和解,已经不存在观念上的障碍。根据美国《司法》杂志的统计,联邦法院归档的诉讼中有90%的案件并没有通过审判,而是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获得解决。[6]在我国台湾地区,其制定的《行政诉讼法》第七节以10个条文对行政诉讼中的和解制度做了规定。台湾地区规定的和解制度与我国大陆地区的调解制度是类似的。它们都以当事人的合意为基础,都具有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的效力,都有法官的参与并对当事人的协商结果进行确认。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我国香港地区,也以行政诉讼和解称我国大陆所指的诉讼调解。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和解与调解实质上是同一事物,这一本质上相同的事物之所以分别被设定为诉讼上的两种不同制度,是由于人们在构建诉讼制度时从不同的侧面来认识它,来为它定位的。诉讼上和解是立足于当事人说明,以合意解决争议;而法院调解则是以法院为中心,以当事人合意解决争议的。[7]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审判实践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在行政诉讼中设立调解制度的成功范例。
(三)从我国审判实践看,在行政诉讼中设立调解制度具有紧迫性
在我国,除了行政侵权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外,其它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行政审判中适用调解结案已经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法官经过反复调解,动员可能败诉的行政机关对原告给予一定的赔偿或承诺,于是原告便“自愿”撤诉,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行政诉讼调解显得过于随意,并使它变化为法官手中的权力。无原则的调解和非自愿的调解是我国多年来行政诉讼撤诉率,特别是非正常撤诉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8]为规避法律,我国把这种事实上的调解成为“协商”、“协调”、“庭外做工作”等,与其让这种变相的调解、协调处理成为规避法律的工具,不如从制度上对其进行规范,使其成为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重要形式。对此,专家学者们对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调解制度的适用,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意见,其重要理由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从理论方面说,调解是解决诉讼纠纷的重要制度,尤其在我国,调解制度处理民事纠纷是我们一项优良的传统,同样适合于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在许多情况下是针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因此存在调解的基础。另外,行政争议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与民事争议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行政诉讼中,借鉴民事诉讼的调解制度从理论上来说并不是不可行的。从实践的角度说,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采取协调的方法,或做‘工作’,这种做法的本质仍是与民事诉讼的调解极为相似。与其说把这种不规范的做法延续下去,倒不如将其规范起来,在行政诉讼中,规范地进入调解制度。”[9]
三、调解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一) 行政主体对其职权有处分权是在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行政诉讼中排除调解适用的规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问题,但调解的适用也应有一定的条件。在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的基础应该是行政主体对其职权拥有处分权,否则,就没有调解的可能性。按照依法行政原则,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10]也就是说,行政主体的职权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不得行使,但是无论是在行政程序阶段还是在诉讼程序阶段,行政主体在法律范围内仍然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行政主体处分其职权并接受人民法院的调解是可以的。但是,行政主体对其的职权能否处分并进行让步还要进行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行政行为和不同类型的案件确定调解的适用范围。如果一个行政行为是羁束性行政行为,则不应该适用调解。但如果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一个自由裁量行政行为,那么法院可以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进行调解。特别是对于像拘留、罚款等具有不同幅度的行政处罚行为。对于已由法律明确规定为无效的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法院不可以进行调解。例如,法院不能对超越职权的行政行为进行调解,因为行政主体在超越职权时作出的行政行为要么不属于自己的权限范围,要么法律已经否定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行政主体此时不具有对自己的职权作出处置或妥协的处分权,所以,法院不能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二) 合法性原则是在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的基本原则
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这种监督功能和保护功能应该是统一的。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的同时,也应该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依法进行调解;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该监督和促进行政主体的依法行政。如果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无原则地进行调解,会既放纵了行政主体滥用职权的行为,又不符合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长远利益。如果不对行政诉讼的调解加以限制,法院可能会滥用调解权,这就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
合法性原则要求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在程序上要遵循法律程序,形成的调解协议不可以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该项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第一,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活动,程序上要合法。由于法律已经确立了民事案件的调解、刑事自诉案件的调解以及行政赔偿案件的调解制度,这给我们行政诉讼中的调解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例。因此,行政诉讼中的调解程序可以借鉴上述调解的程序。例如,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进行调解或不愿意继续进行调解的,人民法院就不应该强迫当事人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的,不应该久调不决,而应及时判决;等等。第二,人民法院进行调解,调解协议内容应该不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因为调解协议是将来制作调解书的基础,而制作调解书的目的则是为了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表明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予以认可。所以,调解协议的内容至关重要,必须依法制作,不得违反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否则,没有调解的必要并且这种调解也应当是无效的。
(三) 对我国在行政诉讼中建立调解制度的展望
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各类行政案件中大量适用调解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一种制度,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在我国还存在现实的法律障碍,迫切需要制度创新,这就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资源作为其发展背景和理论基础,否则,这种制度并不会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如前所述,我们可以在行政理论中找到调解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在审判实践中已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学习经验,这为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制度在我国建立创造了前提条件。为顺应各国行政诉讼调解的程序化、规范化趋势,在将来修改行政诉讼法时,应适时把调解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加以确定,以避免我国目前在这一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为节省诉讼资源,方便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解决行政纠纷,我国应合理建构符合时代潮流和民主法治精神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参考文献:
[1] 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0页;张树义:《中国行政诉讼法学》,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林莉红:《行政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于安、江必新、郑淑娜:《行政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2] 杨海坤、朱中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步履维艰的原因探悉》,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 沈云锁、陈先奎:《马克思主义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4] 江伟:《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5]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6] [美] J.弗尔博格、李志:《美国ADR及其对中国调解制度的启示》,载《山东法学》1994年第4期。
[7] 李浩:《关于建立诉讼上和解制度的探讨》,载《清华法律评论》第2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8] 何海波:《行政诉讼撤诉考》,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2期。
[9] 王振清:《行政诉讼前沿实务问题研究:问题、思考、探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第323页。
[10] 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单位单方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须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张喜亮


【案由】
?? 李某自1978年始,为江苏省启东市某运输公司的职工。1996年企业改制时,他作为该公司的职工,申购9股,配股1股,成为公司的职工股东。2003年12月17日,李某因在担任公司的财务部副主任期间,犯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而被启东市人民法院判处拘役六个月,缓刑六个月,缓刑考验期自2003年12月17日至2004年6月16日。2004年6月17日,启东市某运输公司作出《关于解除李某劳动关系的决定》。启东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同年7月19日立案受理李某的申诉,并于同年8月16日作出仲裁决定,驳回申诉人李某的仲裁申请。2004年8月28日,李某收到该仲裁委的决定书后,又于2004年9月8日向启东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李某诉称,公司改制后,他成了公司的职工股东,依照公司章程,股东有权利参与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而该权利只有依赖于其动者的身份才能实现。公司对他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侵害了他的劳动权益和股东权益,故请求法院撤销该公司作出的决定,恢复双方的劳动关系。
?? 启东市人民法院判决一审判决,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李某上诉至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法院审理后判决,撤销启东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恢复李某与启东市某运输公司的劳动关系。二审改判的依据却并非李某的股东身份,而是依据《工会法》的规定……

【专家点评】
?? 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劳动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作出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之决定,不仅应当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实体条款,更应当遵守法定的程序条款。江苏启东市某运输公司因李某被追究刑事责任而单方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表面看似乎无可质疑,实则《劳动法》法律意识不强。
?? 第一,解除劳动合同是严肃法律行为。
??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劳动法》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都作了具体规定。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就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之四款作出的决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是剥夺职工劳动权的行为,必定要有程序限制。《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用人单位如果能够认真研读《劳动法》且将工会组织给予足够尊重的话,就不会不“事先”与工会进行沟通。笔者臆想,也许正是淡漠法律而强化自主裁量,致使用人单位过于自信地作出了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之决定。
?? 第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工会法》第二十一条二款规定:“企业单方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所谓《劳动法》即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之总称。《工会法》之此规定也是《劳动法》的组成部分,使《劳动法》关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之程序更加明确了。处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的原则之一就是“程序优于实体”。法院终审判决用人单位违反程序解除劳动合同无效,是正确的。用人单位辩称作出决定的会议有工会主席参加,即便是事实(实际上没有证据支持),也无济于事,因为此非“事先通知”。
?? 本案启示有三:一、用人单位须树立法律意识;二、理解《劳动法》须全面深刻;三、用人单位必须对工会的存在给予充分的尊重。
??
??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第二十五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 第二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处分职工,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
?? 企业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认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要求重新研究处理时,企业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 职工认为企业侵犯其劳动权益而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