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州市区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18:03:36  浏览:863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州市区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泰州市区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通知

泰政发(2004)24


内容概述 为切实维护被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改善被拆迁当事人居住条件,依据《经济适用房价格管理办法》(计价格[2002]2503号)、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结合市区实际,制定该办法。

海陵区、高港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区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二月三日




泰州市区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维护被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改善被拆迁当事人居住条件,依据《经济适用房价格管理办法》(计价格[2002]2503号)、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结合市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是指专门面向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市区被拆迁当事人(被拆迁人、公有房屋承租人)销售的经济适用房。
第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市区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建设、销售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市计划、规划、国土、公安、财政、税务、物价、民政、供电等部门和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建设、销售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市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应按国家规定的政策供应国有土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符合资质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
第五条 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的设计应坚持经济、适用的原则,建筑面积标准为60-65m2、70-75m2和80-85m2三种户型。销售价格由市建设、物价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公布。
第六条 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免征人防建设费、城市建设配套费、墙改基金、散装水泥押金、质监费、抗震设计审查费等行政性收费。减半收取规划技术服务费、环境测评费、建设工程标底编制费、建设工程交易市场综合服务费、施工图审查费、白蚁防治费、工程监理费、建设工程渣土处置费、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费、房屋交易手续费、房屋所有权登记费等服务性收费。
第七条 购买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的被拆迁当事人应按泰政办发(2000)199号文件规定缴纳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专项用于新购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
第八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被拆迁人,可以申请购买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
(一)有本市市区常住户口;
(二)仅有被拆迁房屋一处住房;
(三)被拆迁房屋的货币补偿金额低于市区最低补偿标准;
(四)至拆迁公告发布之日止前两年,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
元以下。
第九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被拆迁房屋承租人,可以申请购买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
(一)有本市市区常住户口;
(二)承租的被拆迁房屋是房产管理部门管理的公有住宅房
屋或单位自管公有住宅房屋;
(三)在市区没有其他住房;
(四)被拆迁人与承租人共同选择货币补偿安置且承租人获
得的补偿金额不足5万元;
(五)至拆迁公告发布之日止前两年,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
元以下。
第十条 一户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只能购买一套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
第十一条 被拆迁房屋家庭人口为1-3人,可以购买60-65m2套型;被拆迁房屋家庭人口为4-5人,可以购买70-75m2套型;被拆迁房屋家庭人口为6人(含6人)以上的,可以购买80-85m2套型。
第十二条 下列人员可作为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家庭人口计算:
(一)本人及配偶;
(二)同住的未婚子女;
(三)正在服义务兵役的未婚子女;
(四)在外地读书的未婚子女;
(五)正在服刑或劳动教养的未婚子女。
第十三条 符合购买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条件的拆迁当事人,应当在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签订或拆迁行政裁决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被拆迁房屋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购买定销房申请表;
(二)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明;
(三)家庭成员户籍证明;
(四)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或拆迁行政裁决书;
(五)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六)其他相关证明(烈、军属证、残疾人证等)。
拆迁当事人未在前款规定的期间内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购买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的权利。
第十四条 居民委员会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10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调查初审,并对符合购房条件的家庭人口、收入、住房等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不得少于10日。
申请人对居民委员会的初审结果有异议的,可直接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购房申请,并按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提供的相关材料。
第十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初审材料或申请人购房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复核,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10日内无异议的,作出同意购房的登记;有异议的,组织人员复查后,作出准予或不予购买的书面决定。
第十六条 经审核符合购房条件的申请人,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摇号的办法确定选、购房顺序。
烈属、劳模可优先购买、选房;家庭成员中有行走不便的残疾人或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照顾购买底层房屋。
第十七条 申请人应在摇号或照顾确定购房之日起15日内办理购房手续,签订购房协议,逾期未办理手续的视为放弃购房。
第十八条 购买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后可申领《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第十九条 购买的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五年内不得上市,如确有特殊情况需要上市的,须按购买时同类商品房的市场价格补缴差价。
第二十条 不符合本办法规定购买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当事人,采取隐瞒事实骗取购买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购房资格;已经入住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购房协议约定,要求其按房屋市场价格补交差价,并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一条 从事定向销售经济适用房建设、销售和管理的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武汉市工会条例

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


武汉市工会条例


  (2004年11月26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05年1月19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的实施,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流动从业的劳动者享有参加工会的权利。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和吸收流动从业的劳动者参加工会组织。

  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条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

  工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厂务公开、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等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工会通过劳动法律监督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工会应当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第四条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开展技术创新、技术竞赛、技术协作及合理化建议活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工会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依法生产、经营、管理和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工会组织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同级工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的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制度,协商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改革改制、劳动就业、工资、物价、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重大政策、措施,或者成立涉及上述事项的社会监管机构时,应当吸收同级工会参加,听取工会的意见。

  第六条市总工会指导和督促全市工会组织实施本条例。

  劳动保障、财政、工商、税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工会实施本条例。


第二章 工会组织



  第七条市、区建立地方总工会。

  街道、乡镇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

  社区内企业较多的,企业基层工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基层工会联合会。

  实行产业(行业)管理的单位,建立产业(行业)工会。市属产业(行业)工会接受市总工会的领导,其他产业(行业)工会实行属地管理。

  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职工在二十五人以上的,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职工在二十五人以下的,建立工会联合会或者联合工会。

  第八条工会组织的建立,应当报上一级工会批准。

  基层工会组织具备法人资格条件的,经市总工会核准登记,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第九条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应当在开业、设立或者变更之日起六个月内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工会组织。

  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应当支持职工组建工会,开业或者设立之日起六个月内未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工会组织的,所在地的地方总工会或者产业(行业)工会可以依法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其收缴工会筹备金。工会建立后筹备金全额返还给该单位工会。

  第十条上级工会应当帮助和指导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及其职工组建工会。

  市、区总工会可以向基层或者产业(行业)委派工会组织员,协助基层或者产业(行业)开展工会组建工作。

  第十一条各级工会建立经费审查委员会,依法审查同级工会和监督下级工会的经费收支情况。

  各级工会建立女职工委员会。女职工不足十人的,应当设女职工委员。女职工委员会和女职工委员应当代表和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

  第十二条全市各级工会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

  各级工会委员会及其经费审查委员会由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市、区总工会以及产业(行业)工会每届任期五年。基层工会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或者五年。任期届满未换届的,上级工会应当督促其限期换届。

  基层工会主席、副主席,可以由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基层工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可以连选连任。

  工会主席、副主席缺额时,应当及时补选,缺额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的职工在二百人以上的,其工会组织应当设专职工会主席或者副主席;职工在二百人以下的,其工会组织可以设专职或者兼职工会主席、副主席。

  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的职工在二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的,工会专职工作人员按一至三名配备;职工在一千人以上或者二百人以下的,工会专职工作人员的人数由工会与本单位协商确定。

  街道、乡镇工会设专职或者兼职工会主席、副主席,未设专职工会主席、副主席的可以设专职工作人员。

  第十四条工会主席、副主席、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女职工委员会主任任职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上级工会与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五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职工依法参加工会;不得拒绝和阻挠上级工会帮助、指导基层单位和职工组建工会。

  基层工会所在的单位终止或者被撤销,其工会组织相应撤销,并报上级工会备案。其工会会员的组织关系按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撤销、合并工会组织或者将工会组织的机构归属其他工作部门。

  第十六条工会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满时,未经本级工会委员会和上级工会同意,不得随意调动其工作。

  工会主席、副主席、委员的劳动关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其劳动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本人有严重过失或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除外。

  基层工会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自任职之日起,其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延长的劳动合同期限应当自工会职务任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延长期限等于其任职期间。非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自任职之日起,其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期限短于任期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至任期期满。



第三章 权利和义务



  第十七条工会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工作)关系变动,凭会员证接转。

  街道和社区的基层工会应当接转失业和退休人员的会籍关系,组织他们参加工会活动。

  流动从业的会员,在本市单位工作时间超过三个月的,由其实际工作单位工会接收和管理其临时会员关系。

  第十八条工会应当帮助、指导职工和流动从业的劳动者与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单位在起草劳动合同文本或者制订劳动人事管理办法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

  工会应当对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实行监督。单位未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会应当督促单位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提请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第十九条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就涉及劳动用工、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与卫生、奖惩、裁员、职工培训和住房公积金等重大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协议,并监督履行。

  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相应的企业组织或者企业代表进行平等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等专项协议。

  第二十条工会委员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

  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厂务公开的范围和具体内容由职工(代表)大会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审议决定。

  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在一百人以上的,应当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在一百人以下的,可以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也可以实行职工大会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或者五年,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第二十一条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依法建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其负责人由工会代表担任,主持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街道、乡镇以及产业(行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指导组织,其负责人由工会代表担任,负责指导本区域或者产业(行业)内的单位依法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街道、乡镇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接受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业务指导。

  市、区总工会依法派员参加同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工会可以建立劳动法律监督组织或者设立劳动法律监督员,对企业的劳动保障和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工会应当参加职工因工伤亡事故或者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企业对造成职工重大人身伤害或者严重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事件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的,企业工会应当向上级工会报告并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会应当要求其改正。拒绝改正的,工会应当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并可以提请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处理:

  (一)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的;

  (二)存在严重危害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隐患的;

  (三)因拖欠职工工资等原因引发停工、怠工事件的;

  (四)其他严重违反法律规定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第二十五条工会应当监督企业对工伤人员的赔偿和补偿。

  工会对本单位未在职工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工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会可以代表职工直接向本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所需费用由该单位承担。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六条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有下列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工会应当要求改正。单位应当将改正情况向工会作出书面答复。逾期不改正的,工会应当提请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处理结果应当书面通知工会:

  (一)非法变更、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三)侵犯女职工特殊权益或者非法使用童工的;

  (四)扣押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的,违法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抵押金、风险金的;

  (五)克扣、拖欠工资的,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非法延长劳动时间或者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的;

  (六)不依法提供劳动保护措施的;

  (七)不依法缴纳社会基本保险费或者住房公积金的;

  (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侮辱、搜身、殴打、体罚或者强迫劳动的;

  (九)限制工会依法开展活动的;

  (十) 拒绝与本单位工会进行平等协商,签订、履行集体合同或者其他专项协议的;

  (十一)其他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

  第二十七条工会应当组织离开工作岗位的会员参加工会活动,督促单位按时足额发放生活费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维护其合法权益。

  街道和社区的基层工会应当维护失业会员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严重侵犯流动从业的劳动者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劳动报酬权的,工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对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及时提供法律帮助。

  工会应当支持或者代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工会工作人员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九条机关工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联席会等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机关内部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政务公开,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保障职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听取和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参与机关干部民主评议和年度考评工作。

  第三十条市、区总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机构和法律援助机构,为困难职工提供困难救助、法律帮助等服务。

  第三十一条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组织职工参加疗养、休养活动,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

  第三十二条根据政府委托,工会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培养、评选、表彰和管理工作。

  有关部门在评选区级以上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时,应当征求候选单位工会和上级工会的意见。



第四章 经费和财产



  第三十三条建立工会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应当每月按照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按时向工会拨缴工会经费。其中属于市、区财政拨发工资的单位的工会经费应当足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由财政部门按月全额直接划拨到市、区总工会。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组成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计算。市、区总工会可以依法委托有关单位代收工会经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同级工会一定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四条工会会员按月缴纳会费,会费标准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规定执行。会员缴纳的会费由基层工会独立使用。

  第三十五条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单位不按规定拨缴工会经费或者不按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缴纳工会筹备金的,上级工会应当督促缴纳,并按欠缴金额每日千分之五加收滞纳金。

  拒不缴纳工会经费、筹备金以及滞纳金的,基层工会或者上级工会可以向该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第三十六条各级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并在银行独立开户建账。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工会经费。

  工会经费的使用情况应当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十七条工会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

  第三十八条工会组织随所在单位合并、分立、撤销、解散的,其经费、财产应当在上级工会的指导下依法审计。

  工会组织合并,其经费、财产归合并后的工会所有;工会组织分立,其经费、财产由原工会合理分配;被撤销或者解散的工会组织,其经费、财产的处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企业破产,企业工会的经费和工会所有的财产及其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产不得列为破产财产,应当由上一级工会与企业工会共同清理后移交上一级工会。破产企业欠拨的工会经费依法列入企业破产清偿序列,清偿的经费按有关规定上缴上级工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撤销或者调整工会主席、副主席、委员职务的,应当由上级工会责令改正;解除劳动关系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恢复原工作,补发应得的劳动报酬;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

  第四十条工会工作人员因履行职责或者非因本人过错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会应当提请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恢复其工作,并按正常出勤的标准补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劳动报酬;工会工作人员不愿恢复劳动关系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其所在单位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给予本人上年度年收入二倍的赔偿。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会应当提请市、区人民政府责令改正,依法处理:

  (一)阻挠和限制职工、流动从业的劳动者依法参加工会,拒绝和阻挠上级工会帮助、指导基层和职工建立工会的;

  (二)非法撤销、合并工会组织或者将工会组织的机构归属其他工作部门的;

  (三)对依法履行职责的工会工作人员进行打击报复、调动工作岗位、解除劳动关系的;

  (四)妨碍工会参加职工因工伤亡事故或者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的;

  (五)妨碍工会依法组织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

  (六)拒不执行集体合同规定或者最低工资规定的;

  (七)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工会经费的;

  (八)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工会所属企业、事业单位财产的;

  (九)侵犯工会和职工其他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二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按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改正并督促其履行法定职责。拒不改正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追究其行政过错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侵占、挪用或者任意调拨工会经费、财产,拒不返还或者补偿的,工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四条工会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会会员和上级工会有权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本级或者上级工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一)在帮助、指导基层单位和职工建立工会,接转失业和退休人员会员关系,吸收流动从业的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的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

  (二)在帮助、指导职工和流动从业的劳动者与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时不履行职责的,对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不履行监督职责的;

  (三)在实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制度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

  (四)对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依法监督而不履行监督职责的;

  (五)单位发生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安全和健康的问题时,不及时报告或者不依法调查的;

  (六) 在主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或者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

  (七)侵占、挪用、任意调拨或者贪污工会经费的;

  (八) 不依法履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义务的。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条例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的通知

潭政办发〔2009〕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市属及驻市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各有关人民团体:
《湘潭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一日




湘潭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维护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建设部令第135号)、《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湖南省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等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垃圾管理是指对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和利用等处置活动。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和个人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包括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和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
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是指由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用于处置建筑垃圾的场所。
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包括需要受纳建筑垃圾回填基坑、洼地的建筑工地、规划开发用地及其他需要填埋建筑垃圾的场地。
第四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是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筑垃圾、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以下简称市环卫处)负责建筑垃圾管理的具体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对阻碍建筑垃圾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依法进行处理;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登记、处罚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指导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规划的编制,办理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的规划手续,督促土地使用权人办理规划方案设计审批。
市国土资源局办理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和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的土地使用有关手续,负责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查处。
市建设局在办理建设工程业主报建和施工许可后,负责督促其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签订《环境卫生责任书》(建设方),监管施工场所硬化出场道路、设置施工围挡等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城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道路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许可证》的办理。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改装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是否符合质量技术标准的认定。
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对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的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建筑垃圾处置场地违章倾倒工业、医用垃圾案件的查处。
市房产管理局负责办理商品房预售手续时,督促其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手续。
第五条 建筑垃圾的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支持和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建筑垃圾消纳、综合利用等设施的设置,纳入全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

第二章 建筑垃圾处置核准
第六条 凡在市城区对建筑垃圾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和利用等处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核准,并按照核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处置;未经核准,不得处置建筑垃圾,也不得改变核准内容,擅自处置。
第七条 申请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含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和利用等)核准,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提交书面申请(申请文书由市环卫处统一制作、提供);
(二)申请人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建筑垃圾运输单位;
(三)有消纳场的土地用途证明、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有相应的摊铺和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有排水、消防等设施,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四)具有建筑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案和对废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方案;
(五)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
(六)具有健全的运输车辆运营、安全、质量、保养、行政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七)运输车辆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安装行驶及装卸记录仪和相应的建筑垃圾分类运输设备;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市环卫处统一受理城市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和利用等处置核准申请,经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审查核准,从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因工程需要变更时间、增加数量和消纳场地,应向市环卫处申报变更处置计划,经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在3日内重新核发《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
第十条 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处置核准时,可以对申请人提出的建筑垃圾处置活动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处置申请,依法予以核准,并在《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中对具体的处置活动内容予以载明。
第十一条 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申请运输建筑垃圾的,应当经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审查核准,核发《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运输)》,并为其配备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核发《建筑垃圾运输证》。
申请运输处置,应当向市环卫处提供以下资料:
(一)提交建筑垃圾运输的时间、路线、倾倒地点等的书面申请;
(二)与施工单位签订的运输建筑垃圾的合同;
(三)经核准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受纳建筑垃圾的证明和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名称、地点;
(四)承运车辆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的证明;
(五)承运车辆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的证明;
(六)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条件中,有关建筑垃圾运输的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 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通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估。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必须取得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核准的《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消纳)》;未经核准,不得擅自设立消纳场受纳建筑垃圾。
申请消纳处置的,应当向市环卫处提供以下资料:
(一)提交书面申请;
(二)消纳场的土地用途、使用证明,有消纳场的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有相应的摊铺和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有排水、消防等设施,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三)具有建筑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案和对废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方案;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申请消纳处置应当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在建设中需要用场外建设工地的弃土回填的,应向市环卫处提出申请并经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审查核准,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临时消纳)》,方可受纳其进行回填基坑、洼地等。市环卫处具体负责统一安排和调度。
申请临时消纳处置的,应当向市环卫处提供以下资料:
(一)提交所需建筑垃圾的数量、种类及时间的书面申请;
(二)临时消纳场地的土地用途、使用证明;
(三)建设单位同意运出弃土的证明;
(四)需要运输的,须提供运输单位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运输)》的证明。
第十四条 专用消纳场、临时消纳场,自行运进建筑垃圾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运输)》和《建筑垃圾运输证》。

第三章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
第十五条 禁止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
第十六条 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运输。
第十七条 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车辆,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随车携带《建筑垃圾运输证》,按规定的路线、时间运输,倾倒在核定的消纳场地,不得超出核准范围承运建筑垃圾,不得随意倾倒;
(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改装、登记必须符合市质量技术监督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
(三)保持车容整洁,出场前应当清理车身的建筑垃圾,不得带泥土等建筑垃圾出场;
(四)运输建筑垃圾时必须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不得丢弃、遗撒建筑垃圾;
(五)居民集中居住区在2点至19点禁止运输建筑垃圾;
(六)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其他规定。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不得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不得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不得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第十九条 居民应当将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收集,并堆放到指定地点。装饰装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置建筑垃圾。
  第二十条 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并按照市建筑垃圾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因建设等特殊需要,经批准临时占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的,应设置不低于堆土、堆砂石高度的围挡墙,做好防止污水外流的处理措施,加强围挡墙外场地环境卫生的保洁工作。
围挡施工作业,市区临街建设工地和道路桥梁建设以及管线埋设工程施工,均须用实体材料围挡;城市主要道路围挡高度不得低于2.2米,背街小巷不得低于1.8米,并不得将建材及建筑垃圾堆放在围挡物以外或占道。
第二十二条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入消纳场和回填施工场地应自觉接受场地管理人员的指挥,并按指定的区域倾倒和堆放。
第二十三条 建筑垃圾处置的收费,属于行政事业性的收费项目,按照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
第二十四条 运输砂砾石、散装货物,应当采取全密闭措施,防止丢弃、遗撒,有关职能部门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或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对单位处300O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20O元以下的罚款;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的,对单位处5000元至1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建筑垃圾消纳场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至1万元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施工单位未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至5万元的罚款。
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置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1万元至10万元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至5万元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至2万元的罚款;对非法改装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条 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或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施工单位处 1万元至10万元的罚款,对建设单位、运输建筑垃圾的单位处5000元至3万元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对单位处5000元至5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市渣土管理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者,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以前有关建筑垃圾管理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